還記得第一次是在高一音樂課,老師用投影機播映DVD給我們看...
我敢猜,一定是她從國外弄來的版本。

高中三年音樂課都是董老師上的,我對她的濃妝、豐腴體態...
以及偶爾露一手的,那不是人間的嗓子,
印象深刻,並且相當懷念。


我從來都不熱衷於古典樂,
這樣講實在太對不起砸了不下數十萬讓我和愚妹買琴學琴的爹媽,

回憶我接觸音樂的起始點竟是如此天真狂狷懞懂輕浮外加弱智腦殘~
正當我高興地彈著美麗大方氣質溫柔的女老師...家裡的蝴蝶琴時,
老師問我為什麼會想學鋼琴?
我竟然在家母及下一位學生的家長在場時回了個極盡白目之能事的答案:
「因為班上有個同學很厲害,每次跟他阿秋霸(比腕力)我都輸,
他說他學了3年的鋼琴哦,所以我也要跟他一樣!」
絲毫沒察覺身後幾位大人臉上露出腦神經衰弱的表情,繼續彈著小奏鳴曲集...

50個和尚學校的新生穿著合身卡其色的制服,軍隊般望向偌大的投影屏,
紮緊上衣、繫緊皮帶,端莊地看著這部堪稱經典的輔導級音樂電影,
大夥兒左顧右盼強自談笑只為了掩飾自己空白的腦子、色瞇瞇的眼神、低落的藝術涵養...
我當然也不例外,不過更讓我受刺激的,是影片把如此偉大的音樂家描寫成...
噢!真夠衝擊的!
與以往看過的人物生平、傳記故事大相逕庭,可它又把橋段安排得十分順理成章...
比如:姪子卡爾自殺未遂(?)樂聖是謀殺親弟的殺人兇手(?)...等。

公立高中的老師真是既開明開放又有耐性...
大作曲家藉故搜查譜稿想再看看情人與私生子(?)時,與親弟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老弟挨了幾拳就口吐鮮血,場面一片混亂,下一幕直接剪到葬禮...
此時有個同學脫口喊到:「靠!一擊必殺!」...哄堂大笑中我注意到老師的表情,
她也在笑耶,想必是高興著學生們有專心在看吧...


沒想到再看Immortal Beloved已經是這麼多年後的事,
這張DVD只花了我NT180,
在台灣大概只能買到春暉版權,誠宇或新生代壓製的片子,老實講,品質不怎麼樣。




國外的版本封面長這樣子,一看就覺得精緻高級多了...

也看過<第五元素>,實在太喜歡布魯斯威力了,
這輩子第一次買首輪電影票看的就是<終極警探三>,
當時年紀小,盧貝頌跟貝納頌都傻傻分不清楚了,更別提咖哩老男區區一個反派了。

初聞<阿瑪迪斯>也是因為董老師在高二音樂課播放的DVD,
比起<不朽之戀>,以莫札特傳記為主軸的音樂電影,拍得更有好萊塢味道,
聲光、節奏、鏡頭、服裝道具,宛如華麗的歌舞劇,弄得很洛可可,場景卻小多了
編導大玩創意,尤其是旁述者的腳色定位...
狡狤殘酷的薩列里勝過忠實客觀的辛德勒很多很多,就像哪天在誠品看到一本新書:
<我的老友毛X東-蔣X石的未公開信>、<宇宙最強的男人孫悟空 達爾 著>...之類,
話題性與注目度都高多了!

雖然對<阿瑪迪斯>導演過多藝術手法、腳色過分誇張演技...等難以苟同,
得利影視的光碟壓製品質還是讓整張DVD加分不少,完全看不出是1984年的電影。

Immortal Beloved 裡的維也納市民生活相對平淡踏實多了:
沒有五顏六色的假髮、馬甲與胡蜂腰、珍禽羽絨帽+羽毛扇、寶石面具等等,
大作曲家總是穿得相當樸素,身分是「當時最屌的藝人」,
為什麼許多電影愛好者一致盛讚蓋瑞歐德曼的演技?恐怕就是從本片開始...

為什麼一部電影得看那麼多次?
第一次看它,直覺:
瞎!怎麼找這人來演貝多芬?嘴角太上揚、眼神太犀利、相貌太平凡...
(以往看貝多芬的畫像、雕像,總覺得他應該是嚴肅、壯碩、挺拔的美型男)

但偋除演員外表,純粹從劇情、演技去看,才發覺:
真的是瞎!怎麼這樣子描寫貝多芬?搞得像個大爛人一樣...
雖然導演手法蠻屌的...

再次欣賞的時候,即使不是用音樂教室的高級投影機、Yamaha的大型揚聲器,
我仍然...
深深地著了蓋瑞歐德曼的道兒,我的媽呀!



別的不說,就說他彈月光第一樂章的時候...
怎麼有人能夠把「彈鋼琴」這個動作演得如此深具魅力?
四顧無人,難掩巧匠對利器的由衷渴望,他緩緩的蓋上面板...
把頭輕輕地側貼著琴蓋,好讓耳朵近距離品嚐來自板子下,十指作弄的美聲,
真是怪人,但是這種怪的方式...好浪漫,好美...
每每看到這段,都是鼻酸+雞皮疙瘩,也不知道為什麼,人家只是試琴而已耶!

雖然故事自有其荒唐的地方,為人父嫁女兒來這套的?
然而很多事太真實就不美了,但就名人傳記類電影而言,總希望要求多一點。

重頭看過開頭這段當年讓50位大男生臉紅心跳的劇情,
已經不再有精蟲...我意思是,已經不再精蟲衝腦,得以敏銳地欣賞著...
演員自然細膩的刻畫描寫,不特意流露卻鮮明無比的腳色性格,
還有讓我情不自禁開口叫好的小細節,如:
貴族騷婦在大師執教的鋼琴課上亂彈一通,奮力猛擊讓蝴蝶琴晃動不穩,
Oh,My God! 竟連早期粗糙的工業技術與歐系鋼琴偏差的抗潮力都考慮進去!

有些演員或許不如蓋瑞歐德曼那般搶眼,舉手投足都是演技功力的釋放,
片中幾個看似不重要的腳色,也都演得讓人不得不打從心底佩服,
然而或許這些人早就是大牌,我有眼不識泰山罷了。

首先是旅館的老板娘,她超可愛的啦!超有型的啦!
辛德勒問:「這是G還是J?」,她認真地瞇眼看了看,答:「我看像是個A.」

演茱莉亞的女演員也不簡單,她演活了貝多芬的女學生,十足的「痴女」,
從服裝、生活環境、排場等,可知...
茱麗亞雖有貴族之名,經濟條件明顯遜於兩位堂姊妹,她爹也曾言及。

有一段貴族們聚餐的戲,看得出堂姊妹們的裝束與氣度的不同,
茱莉亞的父親(好像是站在旁邊看他們聚餐)說女兒有大師親身指導鋼琴,
堂姐竟然敢使臉色嗆長輩:「這樣不太好吧?」,真是喊水會堅凍!

「痴女」演得好,好在她的性情夠「不單純」,腦子夠「單純」,
天真爛漫、浪蕩不羈,甚至得略顯不食人間煙火導致的智缺...
不管是舉止輕挑、語焉低俗、笑得淫邪無比,
還是強自鎮定、自以為假扮的矜持可以不被揭穿,
她都演得極其自然,就好像...
其實這演員不是什麼人,真的是去找個貴族來演的!

有個地方很特別,就是茱莉亞講到the ugly man登門拜訪的時候,
我認為這段是「痴女」演得最絕的地方,
當茱莉亞以曾受貝多芬勾搭為由,想避客撚人,
她爹說:「我們不能這樣對待人」,
想必關係到貴族聲望的問題,一句話便描寫出時代思想的迂腐,
隨後你會看到茱莉亞的頭轉向左邊嘟起了嘴,
Oh my god! 那是什麼表情啊?講白了就是...
(都跟你說這色胚想吃我,還放他進來,只好將就囉,誰叫我們是貴族)
有夠淫亂的啦!
她爹還客套地引薦給女兒,乍聞此人就是貝多芬,逆砍砍、逆砍砍...
茱莉亞爽得嘴角顫抖說不出話來,手揪著心口的「狂喜樣」,
讓我除了蓋瑞歐德曼外,也對這女演員豎起大拇指(雖然不認識)!


從第一段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旅館拜訪開始,
到貴族3(堂)姐妹的風流韻事、貪心老弟語帶抱怨的口述,
再到與才貌雙全、氣質不凡的前伯爵夫人把酒暢談,得到No...的答案後,
一句氣憤激動卻令人拍案叫絕的「Then he was a fool!」
而後轉入辛德勒自己的回憶,是一段...「焦苦」的回憶,
最後,是扣人心弦的對話,啊!結局是如死令人心碎鼻酸哪!

簡單明瞭且有力地分6段談話完結整個故事,是我覺得編導最厲害的地方...
加入這樣懸疑的氣氛,暫且不論是創意還是俗套,實在太好看了!


喜歡悲劇、帶點推理的人肯定會愛上它,
它交叉地使許多看似瑣碎細微的錯誤伏筆,在最後獲得合理的解釋,諸如:

1.旅館老闆娘放置於食物邊的信封,沒理由不被看到啊?
(喬安娜連接近那份食物都不想靠近,遠遠地自然是沒看到那封信了)
(為什麼不想吃?因為懷有身孕,害喜)

2.茱莉亞向辛德勒露出脖子上的刀傷。
(法國大革命,茱莉亞在逃亡途中落難受辱,軍隊臨走前在她頸上劃一刀)

3.親弟被打幾下就吐血,原因是肺病?
(貝多芬一邊親手彈Fr Elise,一邊講起自己小時候,提到母親死於肺癆)
(幾句話、幾個字,連遺傳學都帶到了)

4.貝多芬怎麼會愛姪子愛得如此深切?
(到大弟家想討回他的樂譜那一幕,全程臭著臉面對這個他恨死了的家庭)
(然而看到小卡爾時,竟對他露出一個和煦的微笑)
(喬安娜語帶喜悅地,在他耳邊小聲說:I have your child in me.)
(因此貝多芬不擇手段地想領養卡爾,親手栽培他,可惜卡爾都不知道)

5.貝多芬對小卡爾的談話,不自然地在父親背影停留在撩裙的流鶯面前打住
岔開話題,改講他扛起生計、深愛親弟(卡爾之父),卡爾露出尷尬之情...
(卡爾的祖父狂毆貝多芬後,走到小巷子看到流鶯撩裙便行侵犯,斯文掃地)
(貝多芬自然不會在卡爾面前這樣講他的祖父)
(貝多芬大概真的很愛家人吧,講到自己委屈之處還不忘包藏父親的醜陋)
(即使父親這樣對待自己,貝多芬想讓卡爾對自己祖父的印象...)
(停留在一個好勝、虛榮但至少也衣冠楚楚、雅好音樂的君子模樣)
(在我看來,這部分是比較微妙的父權觀念,有興趣者不妨去比較「教父」)

6.垂死的貝多芬問:「Must it be?」喬安娜答:「It must be.」
(那封情書的結尾,一直到影片結束前才講出來,喬安娜哭得肝腸寸斷)
(「I can only live completely with you or not at all.」)
(「Yes,it must be.」)
---這段有點噁心又不會太噁心的情詩,給了最重要的訊息,故事最美的地方
以前總覺得奇怪,遲到一下會死喔?
人家等太久先走了有必要氣得拿椅子砸窗嗎?
小倆口鬧彆扭有必要搞到殃及無辜的賈斯伯嗎?(還被老哥一擊必殺)
找不到合理解釋,就把一切歸因於那保守的時代背景,不能「說出來」!
然而,多看幾次終於弄懂了,原來,早就「說出來」了...

7.耳聾?
(被老爸拳頭尻的)
(那段老爸的連續右勾拳,音效真的做得太棒了)
(特別是用耳機聽的時候,每一拳尻下去的聲音,就像是我自己漸漸...)
(感覺耳朵里有東西越塞越密越塞越深,失聰的過程大概真的是這樣吧!)

Immortal Beloved也隱含了很深的政治象徵與道德諷諭,最明顯的便是...
象徵道德救贖的「懺悔之神」(前伯爵夫人)厄多蒂反對貝多芬強佔卡爾,
她說:「I know what it is to lose a son.」
「I know the sorrow Joanna feels.」
這是整部充滿尖酸刻薄的衝突與複雜纏綿的愛情,電影中最有人性的一段話,
無奈對頑固的大作曲家起不了作用,反而硬是把他氣走。

我發現,這活生生地對應到法國大革命,
甚至可廣加之於現代種種國際武力侵犯行為、政治暴力抗爭行為等,
貝多芬當然會不斷討好卡爾,不論口頭上還是實際上,
就像拿破崙以自由、平等、博愛的美名成功地說服奧地利等國的平民百姓,
教他們對抗自己的仇敵,即使此人是生母來著,實在太殘忍了!


既是名人傳記類電影,又是音樂電影,
理當帶到一點貝多芬自己的「本事」吧?
學過鋼琴的可能都知道,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和<給愛莉絲>的譜並不難,
導演不可能讓蓋瑞歐德曼在攝影機前只親手秀了這兩段吧?
雖然這兩段拍得好美,但我看來琴技更高竿的是演奏皇帝鋼琴協奏曲的時候,
然而那場演出因為貝多芬近乎全聾的聽力而搞砸了。

Immortal Beloved不像<阿瑪迪斯>對莫札特的天才成份著墨甚多,
反倒是從主角堅定的語氣講出對音樂的「觀念」,讓人五體投地、深深拜服...
故事開始便從維也納切入了,以這個大作曲家這麼冥頑不靈的個性,
人際關係差乎至此,竟仍讓上流名媛們深深著迷,其實力與權威性可見一斑。

尤其他和辛德勒初見面的那一幕...

跟初見茱麗亞一樣,很喜歡在人家陶然忘我、心醉神往的時候,
從背後突然冒出來嚇人,然後無禮地辱罵演奏者把自己的作品演奏爛了...
這種登場方式很有爆點,而大師不只罵人,還會用實際行動來說服你,
聽他對辛德勒說了一段:
「...此乃音樂的力量-直接引導人們進入作曲者的精神狀態中,
聽者如受催眠,無從選擇。」
這是何等驕傲的一段話呀?是不是沒有讓聽者被催眠,就不算是音樂啊?
只見辛德勒聽他高談闊論,已經露出青蛙看著蛇的癡呆表情,再補一句:
「所以...,我做此曲時存何想法呢?」
哇靠,他簡直用理論強暴了別人的大腦!
辛德勒那時內心一定不斷淒厲地慘叫:
「哇!大師!原諒我真的不知道貝多芬長這猴樣兒,竟還叫你不要吵...」
下場當然是把人家弄哭了(表情像是吃了黯然銷魂飯),還獻身干作秘書。
arrow
arrow

    金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